当焦虑如潮水般涌来——或许是大学社交里的无所适从,或许是冲刺目标带来的压力,又或许是失眠前的辗转难安......
你是否总想抓住点什么,却又觉得手忙脚乱?其实,化解情绪的“钥匙”,就藏在你每天都会做的小事里:深呼吸。
【为什么深呼吸能“清空” 烦恼?】
很多人觉得“深呼吸有用” 是心理作用,但其实它背后藏着严谨的心理学机制,核心在于对 “自主神经系统” 的调控。
我们的身体里有两套“情绪开关”:
一套是负责“战斗或逃跑” 的交感神经,压力来临时,它会让你心跳加快、呼吸急促、肌肉紧绷,陷入“应激状态”;
另一套是主导“休息与修复” 的副交感神经,能帮你放松身体、平复情绪,回到安稳的状态。
缓慢且有节奏的深呼吸,就像给副交感神经“发信号”:通过增加肺部通气量、降低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,直接激活它的活性,同时抑制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。相当于给“狂转的情绪引擎”踩下刹车,让生理层面的紧张先降下来,心理上的烦恼自然会跟着缓解。
这也是认知行为疗法(CBT)中,深呼吸被广泛用作“情绪调节锚点”的原因 ——它能在你情绪爆发前,建立一道 “生理缓冲带”,帮你从“被情绪控制”切换到“掌控情绪”的状态。
【3 个生活场景:深呼吸这样用更有效】
深呼吸不是“万能药”,但在很多具体场景里,它能成为你的“情绪减压阀”,帮你化解当下的烦恼。
场景 1:大学社交感到孤独时
面对宿舍里“界限分明”的社交模式,或是聚餐时插不上话的尴尬,别陷入“是不是自己不够好”的自我怀疑。可以走到走廊或阳台,做 5 组深呼吸,专注于空气从鼻腔进入、抵达腹部,再从嘴角呼出的过程。
纷乱的思绪会随着呼吸沉淀,你会更清晰地听见内心的声音:“我只是需要一点时间适应”“真正的朋友不用刻意讨好”,孤独感也会悄悄变淡。
场景 2:被目标压得烦躁时
看着别人的进度条,再对比自己没完成的目标,很容易陷入“焦虑循环”,越急越乱,越乱越没效率。这时别硬撑,花1分钟试试“4-7-8 呼吸法”——吸气4秒,屏息7秒,呼气8秒。
身体的放松会带动心理的舒缓,帮你跳出“必须马上做好”的执念,反而能冷静下来:“先拆解小任务,今天完成1%也是进步”,烦躁感会随着悠长的呼气慢慢消散。
场景 3:失眠时辗转反侧
很多人失眠时会越想“赶紧睡”,越觉得心跳加速、大脑清醒。这时别强迫自己,躺在床上,双手轻放腹部,感受呼吸时腹部的起伏——不用刻意控制节奏,自然地吸、自然地呼。
深呼吸能减少“越想睡越清醒”的恶性循环,让身体逐渐进入放松状态,睡意也会在不知不觉中降临。
【结语】
心理学家卡尔・罗杰斯曾说:“真正的自我调节,不是对抗情绪,而是学会与情绪和平共处。”
深呼吸就是这样一种方式:它不否定烦恼的存在,也不强迫你“必须开心”,只是通过一吸一呼这不需要复杂的技巧,不依赖特定的场景,更不用花一分钱,只要你愿意花几十秒,专注于自己的呼吸,就能在气流的流转中,将烦恼的“碎片”一点点清零。
下次烦恼再来时,不妨试着放慢呼吸,你会发现,平静从未远离,就藏在这一吸一呼的日常里。
【深呼吸常见问题Q&A】
Q:正确的深呼吸该怎么做?
A:放松肩背,鼻吸4秒(气息沉腹,手能感起伏),嘴呼6秒(自然缓慢,如叹气),避免憋气或耸肩。无需追求“立即见效”,重点是通过呼吸锚定当下,打断情绪的恶性循环。
Q:除了缓解情绪,深呼吸还有啥好处?
A:能降低血压、改善血氧浓度,还可缓解肌肉紧绷,减少长期压力导致的身体疲劳。
Q:每天练多久合适?
A:无需固定时长,核心是“规律+碎片化”,每天2次、每次1分钟练习,可强化对自主神经的调控能力,提升情绪稳定性。
撰稿:马冰冰
来源:心理健康教育中心
校对:阳珊、刘宇欣
初审:张梦兰
终审:杨倩